徐清国| 奏响教坛援青三年蝶变之歌 ——记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第一中学援青支教校长吴华

2025-11-12 16:46   来源: 互联网

前言:是什么让一位江苏名师跨越五千里,将生命的根须深植雪域高原?是什么让一所高原民族中学在三年内实现高考业绩连年翻番的奇迹蝶变?又是什么让满头青丝化作霜雪,赢得了“校长阿爸”这声跨越民族的深情呼喊?请看报告文学——


奏响教坛援青三年蝶变之歌

——记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第一中学援青支教校长吴华

徐清国


黄海涛声犹在耳,青藏雪域已扎根;五千云月援青路,一片丹心铸师魂。晨曦初露,在青海湖畔的海南藏族自治州第五民族高级中学的操场上,高原的朝阳恰好跃出雪山,为一位正在巡视校园的园丁镀上一身金色。这个身影,就是来自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第一中学的援青支教校长吴华。三年来,受援学校实现高考首年突破,进而本科达线人数连年翻番,奏响了教坛援青三年蝶变之歌!圆满完成使命的吴华载誉归来,建湖县委主要领导专程来到县一中看望慰问,称赞他:“你是建湖好样的,你为家乡争了光!”

从盐阜平原到青藏高原:跨越五千里的初心奔赴

从鱼米之乡的盐阜平原,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这是跨越五千里的奔赴。面对陌生的环境、艰苦的条件和亟待提升的教育现状,吴华以坚定的教育初心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开启为期三年的援青支教征程,将先进教育的星火撒播在雪山耸立、草原辽阔的美丽青海。

毅然抉择,奔赴西部育桃李。2022年8月,经江苏省盐城市委组织部批准,建湖县第一中学副校长吴华毅然奔赴青藏高原,担任盐城市教育援青团队负责人、海南州第五民族高级中学(位于同德县)党支部书记、校长。此前,吴华曾担任过3所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援青支教对他来说,既是实现梦想的机遇,更是接受高原自然条件艰苦、教育资源匮乏等重重困难的挑战。

“教育不该有地域界限,高原上的孩子同样应该享受优质教育!”临行前夜,吴华在日记本上写下这句话,笔力深深,仿佛穿透纸背。儿子和女儿拉着他问:“爸爸,你为什么要去那么遥远的地方?”他望向窗外:“因为有一群可爱的藏族孩子在等着爸爸,那里有我的诗和远方。”

直面考验,坚守初心战高原。当孩子们见到从千里之外盐阜平原来到五中的新校长,他们不会想到,这位面容和善、眼神坚定的中年人,将用三年时光,在这片高原上书写一段关于爱与坚守的教育传奇。从黄海之滨到青藏高原,吴华暗暗立下誓言:“一定要让江苏先进教育的星火在雪域燎原。”刚到校的几夜,吴华就因为严重的高原反应彻夜难眠。这跨越五千里的奔赴,不仅是地理位置的转移,更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初心的践行。

海南州的八月已有寒意,在五中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上,稀薄的氧气让每个初来者都举步维艰。吴华每天都是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加之气候干燥寒凉,经常半夜要起来喝水,头痛得像有根钢针在太阳穴穿刺,心跳声在寂静的夜里如擂鼓,不得不就医问诊。医生指着检验报告单厉声警告他:“你的身体是在透支,这种状态不适宜在高原工作!”他却将诊断书折好,深深塞进衣袋藏起:“适应适应就好了吧!”他笑着说,“既来之则安之,我要对得起每一个望着我的清澈而期待的眼神。”

深入调研,精准把脉解症结。初到海南州五中,现实给了吴华沉重一击。这个刚办三年的中学正处于“三低”困局:教师教学积极性低、学生学习自信心低、家长教育期望值低。面对这“三低”,吴华不仅没有气馁,而是决心紧抓“三年援青”时机,誓让“刚办三年”的五中实现质的飞跃。于是,他召开座谈会、抽样听课、个别谈话……他认为:“只有掌握最真实的情况,才能‘对症下药’,有效解决问题。”通过深入调研,他发现学校硬件不差,差距主要表现在师资与教研水平上,教师惯于“填鸭式”教学,学生辍学率高,家长轻学观念根深蒂固。

黄海听涛声,青藏扎深根。一个个清晨,吴华独自走过空荡荡的操场,肩上更是压着沉甸甸的责任。“一个孩子都不能放弃!”吴华的态度斩钉截铁。他意识到,单纯的物资捐助和短暂的支教行为如同“输血”,只能解一时之需。唯有建立起一套能够良性运转、持续发展的“造血”系统,才是为五中注入生机与活力的根本。

从首年突破到三年蝶变:攻坚克难倾情培育雏鹰

面对“三低”困局,吴华精准施策,以提升师资力量为突破,以关爱学生成长为根本,创新实施“高原雏鹰计划”,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实现质的飞跃,开启从首年高考突破到三年持续蝶变的新征程。

巧施良策,多措并举破困局。吴华以教师队伍建设为突破口,推行“随机听课”制度,组建“教研共同体”。他将援青的老师安排到全校各个学科组,让他们担任学科带头人,又先后选派本校多名骨干教师到江苏先进学校“跟岗研修”,教师队伍的“造血”功能被初步激活。解决了“教”的困局,他又将目光投向破解“学”的困境,主导为全校贫困生和学困生建立“一生一策”成长档案,因人施策帮教指导。他还带着一位藏族老师做翻译,拖着缺氧之躯,走访近百家庭,劝返失学少年。他又联系爱心企业家,开展“点亮微心愿”活动。一只只篮球、一双双新鞋、一套套课外书籍……这些小礼物,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巨大的温暖和激励。

吴华策划“高原雏鹰计划”,实施面向全体的“五个一”工程,创新设立“基础强化班”“兴趣拓展班”“高原励志班”,定制“双语习题库”,开办每周一节“五高大讲堂”。他强调:“我们追求的不只是尖子生,而是‘一个都不能少’的整体提升。”他还开展“我是小小导游”活动,让孩子们用汉语和英语介绍自己的家乡……这些“组合拳”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家乡自豪感和学习自信心。2023年6月,援青支教未满一年,吴华因工作出色,被海南州教育局推荐晋升职称,青海省人社厅批准其为正高级教师。

真情家访,爱心浇灌格桑花。高三女生赛毛吉成绩优异,却突然提出要辍学回家放羊。吴华知道后,驱车百余公里,又徒步半个多小时山路,找到赛毛吉的家。低矮的土坯房里,她的父亲常年卧病在床,仅靠母亲支撑着家庭,岁月和劳苦在她母亲脸上刻下皱纹,希望女儿在家里放放羊、做点活,早点嫁人,换来一笔彩礼补贴家用。吴华坐在炕沿上,他握着赛毛吉父亲干瘦的手,声音哽咽却坚定:“阿哥,让赛毛吉回校读书吧!知识是吃不完的糌粑,能让她走得更远;大学是驰骋的骏马,能载着她奔向未来。眼前的难关,我们一起来闯!”

回到学校,吴华立即为赛毛吉申请了最高额度助学金,并发动全校师生捐款,还联系了一家东部医院咨询她父亲的病情。最终,赛毛吉的母亲流着感激的泪水,同意女儿继续上学。这年高考,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青海民族大学,就读药学院藏药专业。临行前,赛毛吉捧着哈达来到校长办公室,哭着说:“校长阿爸,您是改变我命运的福星!”吴华则鼓励她:“你为校长阿爸争了光,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学弟学妹像你一样步入高校深造!”从此,“校长阿爸”这个称呼,就在学校内外传开了。

教坛援青,三年蝶变奏凯歌。受援首年学校实现高考突破,7名学子叩开了大学校门。次年高考在即,医生发现吴华的血氧饱和度长期低于正常值,便严格要求他立即返回平原休养。吴华却说:“孩子们正要冲刺高考,我这个校长怎么能当逃兵?”这年本科录取人数从援青首年的个位数跃升至15人,实现两年翻番。2025年6月8日,在第三年高考的关键时刻,吴华突然晕倒被送到同德医院,经检查是因为心肌缺血。海南州教育局副局长、高考驻点负责人羊本才让立即赶到医院探望……高考放榜日,全校沸腾——高考本科达线37人,再次实现奇迹般超翻番。

看着学生们捧着《录取通知书》在操场上欢快地奔跑,脸上绽放着格桑花一样美丽的笑容,吴华悄悄转过身,那夺眶而出的热泪,饱含着三年风霜艰辛:“这三年,值了!”是啊,吴华出任校长后,五中不断收获可喜成果,随之名气越来越大,改变也在悄然发生:过去每学期都有学生要求转出,而现在请求转进的学生多了,家长都乐意送孩子到五中上学。

从一头青丝到满头银发:无私奉献刻写生命华章

三年的高原坚守,刻下的不仅是事业的丰碑,更是生命的升华。吴华将满腔热血倾注于雪域学子,却将病痛留给自己,将对亲人的牵挂深埋心底。青丝化作银发,不仅是个人的牺牲,还有家人的支持,他们共同书写了跨越山河的深情与大爱!他用无私奉献诠释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崇高境界。

母子情深,忠孝自古两难全。2023年8月25日,吴华再一次背起行囊奔赴青海。客厅里,年近八旬的母亲病中静静地坐着,目光浑浊却写满难舍之情,紧紧追随着儿子的身影。吴华哽咽:“妈妈,等着我回来……”他不敢回头,害怕再多看一眼,因为母亲不舍的目光,像一根无形的针,刺得他疼到心底。身为师者,他选择了远方的责任;身为儿子,却把心痛留给了亲人。在他径直离开家门的那一瞬,亏欠的泪水还是夺眶而出。

驻扎高原,他不是一个人在坚守。妻子六次踏上这片土地,最长的一次陪伴他度过了六十多个日夜。妻子不仅细心照料他的起居,还为援青教师们烹制家乡菜肴,让人间烟火温暖异乡的“家”。吴华还带着同为教师的儿女走上高原,让他们参观自己所在的学校,亲眼看到西北地区教学的真实情况,在下一代心里埋下了援青支教的种子。

病痛缠身,顽强诠释育人心。三年援青时光,身心俱疲。五十出头的吴华,病痛成了他为这片高原付出的印记:他患上严重的高原性心脏病和红细胞增多症,体重骤降十多公斤,面容憔悴得让人心疼。他的药箱里,一直备着速效救心丸和氧气袋——那是他与生命赛跑、与高原抗争的见证。无数个深夜,他一边审阅教案,一边吸氧支撑,灯光下的身影孤独却坚定。

爱心如药,治愈乡愁。吴华感慨:“初到五中,东西部的差异让我感到诸多不适。可渐渐地,我爱上了这里,爱上了这群孩子。”吴华的声音温柔而笃定,“他们文明礼貌、待人真诚、能歌善舞,那一张张纯真的笑脸,是治愈我乡愁最好的‘良药’,更成了我最美好的记忆。”吴华用三年时光,把教育的火种播进高原,也把生命的诗篇,化作永不消散的春风,荡漾在这片苍茫天地之间。

岁月留痕,白发见证担使命。三年援青时光,如霜如雪。青丝变白发,在吴华身上留下无法抹去的另一种印记。第三年夏天,当高三年级毕业生簇拥着他合影时,考取青海大学的切杨卓玛同学忽然哽咽:“校长,您的头发……”话音落下,四周倏然寂静,所有目光都凝注于他那头显眼的白发——三年前还鬓角乌黑的校长,如今已是满头飞霜。高原的霜雪偷走了他的青丝。那每一缕银发,都镌刻着他每一个精心审课的不眠之夜、每一次顶着寒风家访之路、每一缕为学生前途辗转难眠的牵挂。

援青期间,家乡盐城市委书记主要领导,市委组织部、教育局等部门负责同志,以及建湖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在海南州和同德县党政主要领导陪同下,曾到五中对援青教师团队进行慰问,家乡和当地领导的关心,让他们倍感温暖、倍受鼓舞!

从三年援青到强基固本:薪火相传渐成燎原之势

吴华支教,让先进理念扎根高原。他倡导将“择高而立,向阳而行”的理念确立为新校训,重塑校园灵魂,推动高考成绩跃升、本科上线连年翻番。他致力“造血式”教育援青,培养本土教师梯队,让“三声校园”(书声、歌声、笑声)成为永恒回响,将“吾心安处即故乡”的赤诚永远镌刻在五中史册上。

理念生根,注入发展新动能。吴华倡导的校园文化,让学校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新校训激励全体师生奋发前行;“三声校园”的打造,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高考本科上线率连年翻番;培养了一批本土骨干教师,已然形成教研体系;学生们变得阳光、自信,纷纷主动追寻大学梦。

三年援青,点亮雪域。吴华克服的不仅是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更是观念上的鸿沟和资源上的落差。他用智慧“造血”,用真情“润心”,用行动诠释“教育援青”的深刻内涵——它不是短期的帮扶,而是长情的陪伴和赋能;它最终的目标,不仅是教学质效的提升,更是为高原的孩子们点亮一盏盏引路明灯,赋予他们走向更广阔天地的能力和勇气,永远葆有对故乡最深沉的爱与责任。

薪火相传,打造带不走队伍。吴华深情地说:“我将离别五中,但令我欣慰的是,我们留下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留下了希望的火种,持续在彰显效能。援青结束不是终点,将是五中跃入腾飞的新起点。”如今,4名第五批盐城援青教师已抵达海南州,他们接过援青接力捧,奋进在新的征程上;受援学校新的领导班子正带领全校师生,朝着“和谐五高、奋进五高、幸福五高”的愿景继续前行。

三年支教,永远守望。吴华在《七律 中秋》中写道:“二十八载风雨路,年过半百离家乡;痴心不改教育梦,无畏艰辛勇担当;藏汉同心建伟业,为民服务慨而慷;埋骨何须桑梓地,吾心安处即故乡!”这字字句句,都是他扎根高原最真实的写照。雪山上,还留着他跋山涉水走访的脚印;教室里,仍回荡着他循循善诱的讲课声;青海湖的风在传颂——有位来自江苏的吴华校长,把爱心奉献给这片雪域高原。他先后获得海南州“优秀援青教师”称号和“2025江苏教师年度人物(提名奖)”等殊荣。

情驻高原,爱的传递暖心田。离别那天,当吴华推开办公室的门,眼前的情景让他瞬间怔在原地——从门口到路上,一直延伸到操场,全校师生静默而立,每双手都捧着一条洁白的哈达,像雪山绵延,似白云铺路。人群中,曾经失学的牧羊少年才让加挤到最前面。这个被吴华从草原带回课堂、如今已是青海大学新生的少年,深深鞠躬,将哈达举过头顶:“校长阿爸,您永远是我的阿爸!”这句话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情感的闸门。吴华紧紧搂住这个少年,声音哽咽:“孩仔啊,你是校长阿爸的骄傲,更是我永远的好儿子!”滚烫的泪水落在哈达上,也落在每个人的心坎上。

一条又一条哈达轻轻而又深情地落在吴华颈项间,那是学子们用最纯真心灵编织的感恩。这条由哈达铺就的路,洁白如昆仑雪,绵长如三江源,是他在教育援青路上收获的最美勋章。“校长阿爸,别走!”“校长阿爸,别走!”声声藏语呼喊伴着压抑不住的啜泣,在高原的晴空下回荡……

吴华泪眼回望,深深鞠躬,每一步都踏着不舍。当他缓步跨进车门,师生们用藏语唱起《远方的恩情》,歌声深情而悠扬。车子缓缓启行,歌声依然回荡,吴华打开车窗,深情回头凝望——那满头银丝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那不只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更是他化作照亮高原学子成人成才之路最亮的星光!


通联: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关工委

手机:13615166988


本文推介理由

这篇全文5600字报告文学以其深刻的主题、精巧的构思、诗意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成功塑造了一位可敬、可亲、可信的教育援青者形象。它不仅是对吴华个人功绩的礼赞,更是对千千万万投身于国家战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者的深情讴歌。在写作上融新闻的真实性、文学的感染力和思想的深刻性于一体,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精神感召力。

1.主题宏大,立意高远:文章紧扣“教育援青”与“民族团结”的时代主题,通过吴华校长的个人事迹,生动展现了国家东西部协作、教育扶贫的深远意义,超越了个人故事的范畴,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2.人物典型,丰满立体:文章刻画了吴华作为教育者通过其与高原反应抗争、深入家访、面对家庭牵挂等细节,展现了他作为普通人所具有的坚韧、柔情与内心挣扎,使得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可感。

3.叙事真实,清晰有序:采用“初心奔赴—攻坚蝶变—无私奉献—薪火相传”的递进式结构,清晰展现了吴华援青事业的真实起因、经过、高潮与成果,脉络分明,逻辑严谨。

4.情感真挚,催人泪下:全文饱含深情,无论是吴华与母亲的离别、对赛毛吉的救助,还是最终离别时哈达铺路、歌声相送的场景,都极具情感冲击力,能深刻触动读者心弦,引发强烈共鸣。


【本文写作特色

1.诗意语言与写实风格的交融:

开篇即显气势:以对仗工整、意象宏大的诗句开篇,奠定了全文崇高而深情的基调。

比喻生动贴切:如将短暂的帮扶比作“输血”,将建立长效体系比作“造血”;将学生的笑容比作“格桑花”;将哈达铺就的路比作“昆仑雪”“三江源”。这些比喻源自生活,贴合环境,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细节描写传神:“心跳声在寂静的夜里如擂鼓”“将诊断书折好,深深塞进衣袋藏起”“灯光下的身影孤独却坚定”等细节,具体而微地展现了人物的处境与内心世界。

2.对比手法与关联叙事的运用:

地理环境对比:“盐阜平原”与“青藏高原”、“黄海之滨”与“雪域耸立”,凸显了援青历程的空间跨度与艰辛。

教育现状对比:援青前的“三低”困局与援青后高考成绩“连年翻番”、学生“转出”与“转进”的转变,形成了鲜明对比,有力证明了吴华工作的卓著成效。

个人形象对比:“一头青丝”与“满头银发”的强烈视觉对比,成为吴华三年艰辛付出与无私奉献的最直观、最震撼的象征。

3.典型场景与核心意象的聚焦:

“校长阿爸”:这一称呼的由来与流传,是吴华付出真情、赢得民心的最生动体现,成为了贯穿全文的情感纽带。

“高原雏鹰计划”:作为吴华教育实践的核心举措,它象征着对高原学子成才的期望与赋能。

“哈达铺路”:文章结尾处这一极具藏族特色和情感浓度的场景,将情节推向高潮,是尊崇、感恩与不舍的极致表达,意象纯净而神圣,余韵悠长。

4.多维叙事与群体人物的视角:

此文不仅限于吴华本人的视角,还穿插了学生(如赛毛吉、切杨卓玛、才让加)、家人(母亲、妻子、儿女)、同事(当地教师、援青团队)乃至医生的反应与话语,使叙事更为丰满、事迹更为可信,多角度地烘托和印证了吴华事迹的真实性、可信性与影响力。


本文作者简介

徐清国,1962年出生,历任建湖县广播电视局(台)编辑部、总编室、新闻中心主任,副局(台)长,县文联副主席、县融媒体中心二级主任科员。现任建湖县政协文史工作组组长、文化文史委兼职副主任,县委党校兼职教师、县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县关工委办公室主任,盐城市劳模大讲堂宣讲员、江苏省党史宣讲团成员、省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社科院特约研究员。与姜茂友先生编著60万字《建湖方言》,并获市政府社科研究成果奖、市级“非遗”及传承人。曾获盐城市委市政府记二等功、市劳动模范、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国记协“新闻从业三十年荣誉证章”。



责任编辑:qbqsn110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华财经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