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奇特一般的味道

2020-12-04 09:19   来源: 互联网

梅州,有"世界客都"的美誉,小城市不大,位于广东东北部,位于广东、福建、江西三省交界处,两晋至明清两朝,中原战乱不断,这里已成为北方人民为避免混乱,安居乐业,日益繁荣昌盛。


一路走来,我想象着客家祖先南迁,时间似乎就此止步,这次客家文化之旅,注定是不寻常的。


水绿,山绿,风景好。


当飞机准备在梅州上空降落时,穿过门廊,我发现外面已经有了一种绿色的生命力。与北方的白雪公主相比,南方的绿色总能给冬天增添一种不同的感觉。


从机场出来,温暖的空气传来清新的气息,我想,这种气息一定来自周围的青山,也融入了城市的烟火之中。


到了梅州的第一天晚上,我独自走在梅江两岸,河水浓密的空气中,闻起来的味道有点远。这种味道,就像梅江从源头带来的尘埃,也有浓厚的文化气息。


在梅州待了几天,我一直在寻找味道。


站在风景名胜区的高地上,可以俯瞰整个梅州城,这是一座被青山环抱,被河流淹没的城市。绿色是城市的背景,青草散发着微风的芬芳,让我禁不住闭上眼睛,尽我所能呼吸。


在绿水青山,在古城选择一家商店和坐,最不能错过的是客家的食物。


由于客家人祖先的跨地区迁徙和融合,客家饮食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形态,主要表现为南方的习惯,与北方汉族的风俗相适应,其中最特别的是酿造蔬菜和食物。


豆腐是客家菜中的重要一员,豆腐包着肉馅,一碗肚子,似乎吃着南北融合的味道。店主用客家欢迎客人,我们坐在马厩下面,行人来来往往。


客家话听起来很柔和,当地人也叫"客家方言",是汉语的八种方言之一,客家方言的发音与中原古汉语的音系是一致的,所以又叫"中原古音活化石"。


宋代以来,大量客家人居住在岭南山区。在与本土文化交融的过程中,语言形式发生了变化。客家方言形成于闽西和赣东南,成熟和定型于梅州。当地人告诉我,耳边听到的梅县方言是客家标准。


客家人是汉族的一个独立部门,客家人是客家人的"民族记忆",难怪客家有句格言:"卖祖田总比忘祖传好。



围朗楼文化传


龙宫是客家人的骄傲,不仅是一座建筑,也是客家人耕耘、读书的地方。


龙宫的主体是唐楼,分别是第二宫和第二宫,第二宫、第二宫、第二宫和第二宫的扩张。大厅的后面是半圆形的围护结构,与两侧水平房屋的顶部相连,中间围绕着主楼。从龙屋的大小可以清楚地知道家族的大小。


龙宫大部分是按照山建造的,整个房子横跨山坡和平坦的地面,形成双拱形曲线,前后各有一个低前高和低中高,两边都是低中高。从房子后面的最高处往前看的几层房屋是开阔的前景。从高处看,前面是一个半圆的池塘,后面是周围的龙宫,两个半圆形的半圆形,由主楼环绕,形成一个圆形的整体。


晚上,我走进梅州的龙宫,和一百多年前的龙宫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当地人告诉我,这座龙宫不仅是一个居住的地方,也是客家历史文化的宝库。在龙宫的中轴线上,礼堂尊重先人的卡片位置,这是儒家孝道仁爱观念的体现。龙宫的门联和唐联也凝聚了客家文化的精髓。各家各户各具特色的对联激发了几代人奋勇奋斗的精神。

龙宫并不像现在这样,它的变化反映了当地发展的背景。


早年搬到梅州的客家祖先,生活在 "三无" 地带,社会环境恶劣,为了找到生存的机会,他们维持住在一起的生活方式,建造了防御性的围栏。被围困的房子不仅为一个家庭的所有成员提供住所,而且在动乱时保护家庭成员的生命和财产。一旦大门关闭,被围困的房子就变成了一座容易防御和难以攻击的堡垒。


随着梅州社会环境的极大改善,客家人优化了传统民居,建造了半开放的龙居。


客家龙楼的大多数居民都是一个姓,是开济祖传下来的。随着子孙的繁衍,他们还在继续扩建或建造新的房子。


客家四面八方


虽然当地人反复觉得这里的节奏缓慢,嘲笑梅州人懒惰,但当我在回味前走过许多地方时,正是这种缓慢造就了梅州人的顽强性格。


几千年来,南方的北方人和梅州土著人相互交融,和睦相处,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客家人不但没有衰落,反而创造了灿烂的客家文化,但客家人的脚步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以梅州为支点,走向世界。


曾经,为了谋生,梅州人到南洋去打仗,到目前为止,梅州有七百多万海外华侨,许多客家家庭在海外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界,也成了侨乡的重要侨乡之一,也是香港、澳门、台湾同胞的重要祖籍之一,成为客家人的精神家园。


我在叶帅纪念公园看到,叶剑英元帅的父亲曾在梅州和南阳之间旅行,成为旅人和家乡之间的纽带。


无论客家人走多远,他们都不会忘记家乡。客家人非常重视对祖先地、搬迁地、繁衍发展地的记忆和展示,从大量的家谱、县警犬号、联联等方面都可以看出。


这些深厚的客家文化、独特的民俗习俗、传奇的迁徙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勤劳的客家人,总是在路上。在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巨大的客家迁徙地图上,有生活的起伏,也有客家人前进的勇气。




责任编辑:萤莹香草钟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华财经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